欢迎访问新葡萄8883官网AMG网站!

聚焦党的二十大

【大家谈】坚持守正创新方法论的哲学意蕴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梁薇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10日 12:08:28

党的二十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中概括总结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六个必须坚持”,这是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的基石。其中,坚持守正创新既是中国共产党在过去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今天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要方法之一。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解决近代救亡图存历史课题、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探寻的历程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成功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极大地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的方法论一直贯穿其中。所以,深刻把握坚持守正创新的哲学意蕴,对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有着重要意义。

一、守正创新的内涵蕴含了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守正创新内涵的阐述,充满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智慧。守正创新究竟要守什么样的“正”?创什么样的“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给予了明确的回答:“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扩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❶那如何守正创新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❷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一对特性,它反映了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同一又斗争的关系,是事物所固有的两种既相反又相成的基本属性。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必须善于把矛盾的双方结合起来,在斗争性中把握同一性,在同一性中把握斗争性。守正与创新本身存在着斗争性,守正意味着要坚持原有的东西,而创新则意味着要创造新事物,但二者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同一性,因为没有原有的东西就无所谓创造新事物,离开了创造的新事物,也就谈不上坚守原有的东西,而且原有的东西曾经是创新的事物,而创新的事物又都会转化为原有的东西,可见坚持守正创新深刻地显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即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全面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同时在实践与理论、历史与现实、内与外、前与后等矛盾的结合中创新,显现了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统一的哲理。

二、坚持守正创新体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新时代的重大课题,守正创新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这一时代重大课题坚持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任何现存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事物的特殊性包含着事物的普遍性,事物的普遍性寓于事物的特殊性之中,没有离开特殊性的普遍性,也没有离开普遍性的特殊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正是守正创新方法论的哲学理论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❸。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具有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性,例如,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全面进步。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是基于自身历史、文化和国情的社会主义,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和十四亿多人口的大国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创新的社会主义,带有显著的中国特色。历史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必须结合中国实际才能得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普遍性与中国特殊性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要具有时代赋予的鲜明中国特色。

三、坚持守正创新的动因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永恒发展的观点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❻“我们通过守正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守正就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但不能刻舟求剑,还要往前发展、与时俱进,否则就是僵化的、陈旧的、过时的。”❼“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这些重要的论述都在不断地告诉我们,之所以要坚持守正创新,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在不断变化发展。一方面,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等,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我国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新问题需要解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在回答了世界本原是物质之后,进一步对“世界状况怎么样?”进行回答,从而揭示永恒发展是世界的总特征之一,物质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物质世界的运动中包含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世界上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事物。这些抽象的哲学原理在现实中就具体表现为整个世界的形势、我国的国情、国人的思想理念等无一不处在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实践的变化发展必然要求、促进理论创新,创新的理论才能应对解决实践发展中的问题,从而实现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基于此,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将守正与创新结合起来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守正创新方法论的阐述是唯物辩证法运动变化发展观点决定的。

四、坚持守正创新凸显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守正创新,就要处理好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守正必然要求人们遵循客观规律,人们只有在掌握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和治国理政具体问题时强调:“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十四亿人口的大国执政,面对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理论学习,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入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❾创新则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客观规律规定的范围内,主体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自己的方向和目标,选择自己实现目标的方式和途径,“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❿规律的客观性必然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规律必须遵循,但主观能动性又在推动着人去认识和把握更多的客观规律、去对世界进行更多的改造,二者通过实践实现辩证的统一。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表明守正必须遵循规律,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守正的发展和目的。

综上所述,坚持守正创新方法论背后的哲学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的方法论,深入分析这一方法论的哲学意蕴,才能更深刻地领悟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❶《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2022年10月16日),《求是》杂志2022年第21期。

❷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227页。

❸《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2022年10月16日),《求是》杂志2022年第21期。

❹《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2013年1月5日),《求是》杂志2019年第7期。

❺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213页。

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1页。

❼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185页。

❽《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2013年1月5日),《求是》杂志2019年第7期。

❾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359—360页。

❿《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2022年10月16日),《求是》杂志2022年第21期。